科普专栏
科普知识
1、空调制热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空调制热时,气体氟利昂被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机的换热器(此时为冷凝器),冷凝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室内空气加热,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液体氟利昂经节流装置减压,进入室外机的换热器(此时为蒸发器),蒸发气化吸热,成为气体,同时吸取室外空气的热量(室外空气变得更冷)。成为气体的氟利昂再次进入压缩机开始下一个循环。
2、为什么天气越冷,制热效果越差?
天气越冷,室外温度低,空调制热从室外空气环境中吸收空气热量的难度加大,导致制热效果相对较差。
3、制热过程中,为什么室内机运转一段时间内停止送风,几分钟又自动开启?
空调器在化霜。在化霜过程中室内机就会停止工作,化完后又会继续工作。在冬天制热时,由于室外机换热器(即冷凝器)的蒸发温度低于零度,会使流经冷凝器的室外空气凝结在翅片上并结霜,结霜会影响冷凝器的换热面积以及空气的流通量,从而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
4、如何判断一个空调制热是否正常?
空调器制冷制热检验的标准:开机15-20分钟以后,在距室内进出风口10—20mm处用温度计的检验头测量温度,制冷时进出风口温差应不小于10℃,在制热状态下(热泵型空调)进出风口温差应不小于15℃,电辅热型空调进出风口温差应不小于23℃;
5、出风口温度的高低,为什么不能代表空调有问题?
空调正常的判定和衡量的标准主要是看空调在制热时,内机进风口和出风口温度差来判定的,只要两者温度差达到标准,可以判定空调没有问题。出风口温度高低有很多因素影响,一是机器与环境的匹配问题,二是房间温度的高低,还有其他外部影响等。
6、为什么空调一直开机,达到一定温度后,温度上升很慢?
房间温度低,所以空调制热对房间温度的提升就比较明显。随着房间温度的提升,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差加大,那么室内向室外传递的热量就会越多,因而室内温度上升就会变慢。温度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空调器产生的热量刚好都被传递到室外中和掉,所以在这种程度下,温度就不会再往上升。
7、为什么空调在制热时,会经常听到霹雳啪啦的响声?
空调内机大多外观件是由塑料做成,当在制热时(制冷时也同样),塑料件会有热胀冷缩,壳体微小变形就会产生声音,属正常情况,等塑料件定型后此情况会慢慢消失。
8、为什么有时空调开机有异味?
(1)新装修房间的味道吸入空调器内;
(2)房间内的其它异味源吸入空调器内;
(3)新装机器短期内有轻微塑料味,很快就会消失;
(4)空调器空气过滤网长时间未清洗。
9、制热时为什么是室内机不流水,室外机流水?
制热和制冷刚好相反,室内机的工作和室外机的工作情况互换了一下。制冷时是室内机流水,制热刚好相反,室外环境温度太冷而产生的霜附在翅片上,到一定的时候需要将霜融化成水流下去。
10、为什么室内机有时风声忽大忽小?
一种情况是空调过滤网脏,过风不均匀,再一种情况是空调在制热时,为了确保空调吹的热风,室内电机根据热量自动调节风速,出现一会高风一会低风,属正常情况。
11、为什么制热时,室内机偶尔会有“哗哗”流水声?
空调运转过程中制冷剂由液态变为气态、由气态变为液态,这是空调制冷制热正常的物理现象。制冷剂在空调管路中高速流动受到一定阻力,产生流水的“哗哗”声,是正常现象,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明显。
12、为什么制热时,开机过一会才有热气出来?
主要是我们机器进行了人性化设计,设计了防冷风功能。制热时,热量的积聚和提升有一个过程,如果一开机就有风出来的话也是冷风出来,在冬天本身就很冷的情况下,在开机时突然受冷风一吹,人很容易感冒,一般在正常的情况下,热风要在3-5分钟左右,具体要看当时室外环境温度,户外温度低时间长,户外温度高时间短。
13、在制热时,为什么关机后空调还在吹风?
空调设计有散余热功能,一关机,如果风扇也马上停止工作的话,就会有一部分余热在机器里面,容易对一些塑料件造成变形。
14、为什么制热时未达到设定温度就停止工作,是何原因?
因为热空气轻,积聚在房间上半部分,因而设置温度比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有差距,此时应把遥控器温度设定高一些。
15、为什么空调器开机半小时房间温度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热空气上浮原因,普通空调制热过程中热空气刚吹到人,就上升了,所以空调开着人仍然会觉得冷。
16、如何应对冬天空调制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1)这个季节制热,看看空调遥控器是否打开电辅热功能,遥控器上有个“干燥辅热”按键,打开后空调遥控器会显示“辅热”,此时辅热打开,提升制热效果;
(2)可将空调调为“超强”档,空调风速和压缩机运行频率提升,进一步保证制热效果;
(3)空调制热时导风叶片会向下送风,确保热气都朝下吹,如果空调导风叶片不是向下,则要调节空调“上下扫风”,保证导风板向下,效果要好些;
(4)查看空调制热出风量如何,如果出风小,建议顾客将过滤网清洗下,过滤网堵塞也会影响空调制热效果。
上一篇:冬季空调化霜的原理、条件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