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栏
科普知识
山东肥城是著名的肥桃之乡,肥桃被誉为“佛桃”,迄今已有1100多年栽培历史,自明朝起即为皇室贡品。早在1995年,肥城就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佛桃之乡”。然而,这么好的东西,多年来人们大多只闻其名不见其实,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价格也上不去,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只能加工成罐头之类外销。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保鲜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虽然近年来当地也建设了一批冷库,却远远跟不上需要。
由肥桃想到,各地著名的特色和非特色农产品也都存在类似问题。目前国外发达国家一般实行果蔬采摘后预冷,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左右,而我国约在20%。据悉,我国每年仅因为农产品保鲜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的果蔬腐烂变质损失,约为850多亿元人民币。而这还只是表面的损失,由于大多数产地没有冷库,大量农产品不能长期存放,农民是市场弱势群体,流通环节说升价就升价,说降价就降价。蔬菜密集上市的时候,由于不忍心蔬菜在地里白白烂掉,即便菜贩给很低的价格菜农也不得不接受。不仅造成菜贱伤农,而且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所以要解决让农民增收同时确保市民吃到更新鲜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就必须让农产品有一个新鲜的“娘家”——产地冷库。
其实,这方面也非乏善可陈,随着国家和各地政府对冷链物流的重视和加大投入,我国冷库容量实现了飞速发展,据中冷联盟了解,2008年,是中国冷链腾飞的起点,当时的冷库容量为850万吨,截至2017年,已经发展到了3609万吨。2018年,冷链行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作为冷链行业基础设施的冷库,又将拥有怎样的变化?回顾十年,展望十年,冷库“质”的变化,又将为冷链行业的今天和明天带来哪些新的机遇?4月25日-26日,即将在南京举办的“2008暨2018中国冷链论坛”,或将为您一一揭晓。届时,我们也将邀请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针对这些议题和趋势,展开深入而广泛地研讨。2008暨2018,回顾十年,展望十年,我国冷链行业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将以最权威的数据、最生动的模型、最深度的报告,形成“一揽子”成果,在论坛上进行分享。
另外,对于目前阶段冷链现状的积极变化,各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已开始尝到了甜头。“有了预冷、冷藏设备,农产品就能有效抵御市场价格风险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经营的2000多亩蔬菜基地,于去年建成4个冷库后,将部分采摘的花菜及时入库,销售期由原来的三、五天延长至一个月,避免了低价时不得不亏本销售的情况。该公司以前生产的花菜由于不易保存而卖不出去,一亩地毁损率在10%以上,现在投资60多万元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冷库后,花菜做到了“零毁损”,而且由于花菜保质期延长,还有效地避免了低价冲击。
由此,在产地多建冷库,已成了尝到甜头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最强烈的期盼。湖北公安县金秋农业科技园负责人刘军是公安埠河镇的葡萄种植大户。刘军建有一座库容20吨的小冷库。当日采摘的葡萄在进库冷藏达到零度后,可长途运输至广州、深圳等地,而且如果葡萄保存到春节,价格还能翻几倍。然而在公安,像刘军这样拥有冷库的种植户不超过十家,即使拥有冷库也多是些一二十吨左右的小冷库。这样的库容,在今年总产量预计达11万吨的公安葡萄面前,无异于杯水车薪。
概而言之,产地建冷库的直接效益就是三条:
一是错峰销售。去年2月中旬,面对批发价低于成本的现实,铜梁县高楼镇蔬菜大户贾晓东决定:500多吨莲白不卖了。不卖并不意味着贾晓东要坐以待毙。他将莲白运往60公里外的一个低温库存放起来。到了3月中下旬,北方蔬菜价格回暖。贾晓东的500多吨莲白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卖到北京、辽宁等地。去掉每吨240元的冷库费用、进出库转运费,每公斤纯利6毛钱。
二是延长销售。重庆万州区盛产猕猴桃,全区种植面积发展到近2.1万亩。在自然条件下,猕猴桃的保存期不到1个月,若不想办法,进入丰产期的猕猴桃将滥市。过去销售半径小、销售时间短,基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现在随着同类农产品扎堆上市的几率增大,生产者需要延长销售期;产地有了冷库,就可以确保农产品价格坚挺,用当地农民们的话说:“可以在冷库里面‘睡’上一年,然后慢悠悠地卖。”
三是可提高合作社议价能力。利用冷库调节市场供应,合作社重新掌握了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增收空间变大。广东一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负责人说: 当红萝卜批量出产时,销售价被压低,我们就暂不出售,在冷库存放半个月后再卖。他算了一笔账:冷库能存放红萝卜140吨,销售高峰期红萝卜0.8元/斤,买入140吨共计成本224000元,存放半个月后,红萝卜升至1.6元/斤,全部运到广州销售完,收入448000元。扣除收购成本、电费、运输费、人工费等,可获利184760元。冷库60万元的投资,按类似的冷藏买卖,再做3-4批次,就能收回成本。
农产品产地建冷库好处多多,而且乡村产地建10吨~20吨的小型冷库最合适,小冷库投资在2万元~4万元左右,是一般农户能接受的范围。这种小冷库单元容量小,容易控制,出入库方便,一种产品很容易贮满,降温迅速,温度稳定,耗电少,自动化程度高,就像家用空调和冰箱那样容易管理。多个这样的小冷库建在一起就形成了小冷库群,总容量可达到数百吨、上千吨的规模,它的总投资与同等规模中、大型冷库相近。但它可以保鲜更多的产品和品种,根据其不同的保鲜温度要求,可实现任意分别控制,这是大容量冷库不容易做到的。
既然好处多多,为何发展得却如此迟缓呢?关键在资金。一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目前民间建冷库的热情很高,政府也表示支持,但需要具体部门划拨资金时,农业部门认为资金要“丢”到地里,才算是支持农业;商业系统则认为,冷库建在产地,还没进入流通领域,不归他们管。产地建小型冷库,平均1吨的库容建设费需要两三千元,大大高于普通建筑物的修建成本,还有后续运营费用,一般农户和小型合作社普遍缺乏资金。
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层面高度重视。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立足于推动冷链物流发展,保障生鲜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意见》要求,要拓宽冷链物流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加大投融资支持,创新配套金融服务。另外强调,要针对制约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突出短板,探索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建设。
除此之外,由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已将果蔬冷库建设作为该规划重点扶持的八大工程之首,并投资5亿元在14个省区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重点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通风库、冷藏库等产地初加工设施。但国家财政的扶持只是资金导向型支持,还需要各地政府的倾斜性资金扶持,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可采用合作社、大户联合投资等方式建设冷库,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如广东自2011年以来农业厅就每年拿出5000万元资金,支持合作社农产品前处理加工设施与产地冷库建设。冷库产品已列入广东省农机购机补贴,每200立方米的冷库,农业机械化办公室就给予设备补助2.63万元,农产品生产大户和合作社都有补贴资格。
以往的巨大损失惊人,如今的冷库缺位依然,如不彻底改变,大量上市的优质农产品将会继续成为生产和经营者的噩梦。习主席在十九大期间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实现我国农村致富之路的中国梦;而为农产品建设一个新鲜的“娘家”,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从而进一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让农民既增产又增收,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则无疑是我国农民最切实的美丽梦想之一。
上一篇:冷库建造方案如何来设计
下一篇:风管的计算选择、安装与注意事项